在虚幻的世界寻找自我-关于自由意志的那些事
()
自由意志一直都是哲学难题,不少电影也曾经尝试在这方面做出探讨。当中最著名的一定要提-《发条橙》。
《发条橙》这故事讲述了一个主角阿历山大从一个性暴力者在政府的调教和实验后变得对性厌恶的过程。电影当中的政府人员所相信的正正是自由意志决定论。
撰文:陈新
决定论认为所有状态的产生完全被在它之前发生的状态决定,宇宙完全是由因果定律之结果支配,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任何一点都只有一种可能的状态。简单来说就是某事件只要满足了一定条件,其后所发生的结果都将会是被决定了,无法根据自由意志选择之后的发展,则结果必然是可以预测的。
换句话说,在《发条橙》中的政府人员,正是因为相信只要改变主角阿历山大对恶行的感觉,就能阻止他作恶,因而采取了实验试图零阿历山大对恶行产生反感。虽然电影与原著的结局有所不同,但显然两者都有同样的思想:外来的改变无法改变主角的内心。
因果并非必然
或许大家都相信有因必有果,却总觉得决定论有那么点不妥。实际上,这样的看法是因果论而非决定论,最大分别是因果论当中未必有必然关系,换句话说自由意志是有可能存在的。虽然两者难以做直接比较,但可以说因果论是较中间的理论。
理论上两者表述的思想很接近,不用分的那么细,但不相容论的出现令决定论与自由意志注定是平行线。不相容论认为决定论与自由意志之间没有缓冲余地。不相容论者一般主张,唯有当那个人是行动的唯一起源因素,而且真正可以有其它的选择时,那个人的行动才算是自由。不相容论者主张若决定论是正确的,那所有的选择都已经被注定了。
就《发条橙》电影来说,政府人员用主角做实验的时候,似乎只有简单的二元对立想法:实验成功与不成功。他们相信「治愈」而不是「改善」,亦即是说,他们相信的是决定论。
自由意志的重要
要说自由意志的重要,在于理解人类行为的背后是否自主选择的结果;亦即是说,善行与恶行背后到底是出于个人选择还是先天决定。这个分别,对于道德伦理来说有着莫大的分野。
回想《发条橙》故事,主角被改造成为不能为恶的人。但实际上,他仍有为恶的念头,只是每当这些想法从脑袋出现的时候,它的身体就会不由自主的排斥。这种被改造后的结果,虽然令主角的行为变得合法,但却未必合乎道德,甚至使他成为受害者。
著名德国哲学家康德,主张意志自律(autonomy)和道德的关系,他的道德义务论认为只有遵守理性颁布的法则的行为才有道德价值,就是说如果某人的行为合乎法律,可是并没有遵从内心的理性的话,同样是违反道德义务。
自由意志与社会刑罚
忠实的影迷可能会知道原著的结局是主角恢复本性得到作恶的能力,但却对作恶感到厌倦,选择不再作恶。电影版的结局略有不同,在主角重得作恶能力便作完结。分别在于,原著的结局是主角选择的结果,体现了自由意志;反之电影版却暗示了极端的恶似乎无法治愈,主角只是回到了不对道德作出选择的状况。
很多和自由意志的讨论都会和个体责任的罪与罚联系起来。如果人是没有自由意志的,那么人也就不能为自己做的任何行为负责。比如说,如果一个人杀了人,那么一般是要接受法律刑罚的。但是如果一个精神病人杀了人,那么他所需要受到的刑罚就要至少相对轻一些,因为他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从这种角度来看,《发条橙》的做法就相当体现了这种思想,因此主角在接受治疗后便可以立刻离开监狱,无须在受任何刑罚。但这也是值得探讨的一点:如果疗法成功,即某程度上证明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正确的,因此在那个世界当中还应否有监狱这种执行刑罚的设施呢?
其实谈起自由意志,可以探讨的话题相当多。从《22世纪杀人网络》对真实意识的探讨、到《天网逆缘》对命运的演绎等,通通都是关于自由意志可以探讨的话题。
【更多】《赌城风云III》影评 – 没有人笑的笑片: http://bit.ly/1NZaKnA
Facebook专页 : ( )
网站: (http://reasonformovie.com/)